改壩為閘
但此方案一經(jīng)面世,立刻招致各方的強烈質疑。一些觀點認為,在鄱陽湖建壩,阻斷了江湖關系,將會釀成巨大的生態(tài)災難,鄱陽湖或許將成為下一個巢湖、太湖,或者滇池。
戴年華說:“關于鄱陽湖,江西關注點是建設魚米之鄉(xiāng),國家關注的是防洪,國際關注的是越冬鳥類與江豚,而安徽、江蘇、上海關注的則是用水安全問題。”
美國《科學》雜志也表達擔憂:鄱陽湖的水位保持穩(wěn)定將會導致濕地植被發(fā)生根本改變,破壞食物鏈,冬季水位太深,將使候鳥們無法覓食。2009年3月,國際濕地公約組織秘書處寫信給我國外交部長楊潔篪進行提醒,公約締約國必須“維護所有拉姆薩爾指定保護區(qū)的生態(tài)特性”。中國是國際濕地公約組織締約國之一。
這引起了國家環(huán)保部門的緊張。
2009年9月,中科院政策所副所長王毅聯(lián)名陳宜瑜、曹文宣、李文華、劉興土等15名院士專家,形成一份咨詢報告,上書國務院,認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還有六個問題尚未解決,即水量調度、候鳥棲息地與食物鏈、水生生物和“四大家魚”洄游、富營養(yǎng)化與水環(huán)境質量、江湖關系、血吸蟲病控制等,不宜決策。
而此時,湖南、湖北、安徽、江蘇、上海等地水利部門都相繼提出意見,他們擔心的是防洪與用水安全問題。“他們害怕需要用水時,江西不肯給”。
這一切讓江西方面始料不及。
據(jù)朱來友憶述:“那個時候,大家因為不了解,所以有一些爭論。但這些關注、關心,對我們也是好事,之后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調整了建閘的思路,取消了發(fā)電功能,撇開了控洪要求,同時降低了航運和灌溉的效益,把生態(tài)環(huán)境放在第一位。同時,啟動‘十二項重大生態(tài)建設工程’建設,以保持鄱陽湖的生態(tài)?!?/p>
確實,在那之后江西方面開展了與各方的交流。
2010年1月19日,針對此前院士聯(lián)名提出的六個問題,江西省委、省政府邀請6位院士領銜承擔鄱陽湖水利樞紐“六大研究課題”,所參與院士中便有之前的反對者。
2010年4月,邀請《濕地公約》國際組織、國際鶴類基金會等代表實地考察鄱陽湖。
同時,江西省水利廳走訪上海、江蘇、安徽的水利系統(tǒng),進行溝通,以消除下游省市對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的疑慮。
而這時,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方案也已悄然完成修訂。
經(jīng)過修訂的方案將工程改“壩”為“閘”,放棄了防洪與發(fā)電功能,“2.8公里長的樞紐工程開有111個泄水閘,每個閘寬16米,加起來總凈寬1776米,全部開啟后,江湖基本上處于自然連通狀態(tài),而在水位選擇上,則采用動態(tài)調控,實行不同的月份不同水位,并對應各個功能,進行適應性調度”。
而到了2011年,隨著相關的科研進展,方案思路再次修訂,常規(guī)泄水閘寬度由16米調整為26米,并增設4孔60米寬的大孔閘,為江豚和魚類提供洄游通道。
并且,最重要的是,江西方面“允諾”將建成后的工程的控制權交由長江水利委員會流域機構管理。
這一切,都是為了讓這個項目盡快立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