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冰:金牌被“黑”的背后
倫敦奧運會體操賽場,中國“吊環(huán)王”陳一冰用金牌的表現(xiàn)“爆冷”摘得銀牌,讓從教練到隊友再到全世界的評論員,都對裁判的打分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質(zhì)疑。
在倫敦的比賽中,陳一冰與巴西選手扎內(nèi)蒂以同樣難度系數(shù)的動作完成了比賽,但是在落地的一瞬間,陳一冰穩(wěn)穩(wěn)地站在了地上,而扎內(nèi)蒂則動了一小步。正當大家都準備為陳一冰退役前的最后一枚完美金牌歡呼時,我們卻聽到了一個讓人震驚的消息:陳一冰以0.1分之差奪得銀牌。
對于27歲的陳一冰來說,這枚銀牌的確非常遺憾,但從他賽后的笑容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從容的心態(tài)與豁達的心胸。完美表演,完美收場,他用笑容和一套無懈可擊的動作告訴世界,陳一冰才是冠軍!
其實,因裁判原因與奧運金牌和獎牌擦肩而過的,不僅僅是陳一冰。在本屆奧運會,遭遇裁判不公對待的中國選手,我們能列出一連串的名字:中國自行車的郭爽和宮金杰因裁判原因被取消冠軍,抱憾終生;乒乓球奪冠熱門選手丁寧被裁判“莫須有”地一次又一次扣分,結(jié)果幾乎是一直哭著在打比賽,她與李曉霞的女單冠軍爭奪戰(zhàn),被4次判罰發(fā)球違例,最后輸?shù)袅吮荣?;羽毛球外?zhàn)女皇汪鑫數(shù)次要求裁判擦掉地板上的汗水,卻一次一次被拒絕,直到滑倒在地嚴重膝蓋扭傷被抬下場裁判還是無動于衷;中國鏈球名將張文秀已拿到手的銅牌被裁判改判而丟掉;跳水名將邱波本來摘金在望,可是裁判硬是讓東道主英國選手重新加跳一次……
如果單看某塊金牌的得失與裁判判罰,很容易讓人義憤填膺。但是,作為體育大國、金牌大戶,中國運動員和民眾的心態(tài)已經(jīng)日益平和,并不在意一兩塊金牌的得與失。只要擁有絕對的實力,即使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拿到金牌,在人民的心中,那塊戴在他們胸前的銀牌,價值堪比金牌。因為他們已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真正的奧林匹克精神,贏得了真正的尊重。
涉及中國運動員的錯判和誤判在某些時刻看得清清楚楚,自行車、體操賽場上明顯一些。在賽艇賽場上,因湖上側(cè)風強烈,道次安排就變得極其微妙了,東道主臨時更改章程,在比賽第二天開始執(zhí)行有利于東道主的道次安排原則,立竿見影,本來就強大的英國賽艇隊在最佳的第六道上接連斬獲好成績。這就是通常的“東道主優(yōu)勢”吧,觀眾無從知曉,只有競賽者才深知。
中國擊劍項目在十年前往往總會在最后決戰(zhàn)時刻遭受裁判的“暗殺”,歐洲人的領地不容亞洲人侵占,哪怕是犧牲掉若干裁判的“清白”,甚至裁判生涯也在所不惜。如今,世界擊劍界開始接受中國,認同我們的實力,這份平等得來不易,這是中國擊劍征服世界的開始。
然而,當倫敦奧運會圣火緩緩熄滅之際,我們還是要為陳一冰們深感惋惜。奧運會四年一個輪回,高水平運動員能有幾個四年可以被裁判揮霍?在這一剎那,我們想起了在男子自由泳1500決米賽時那位正直的游泳裁判,他完全可以以搶跳的理由取消孫楊的資格,可是他卻勇敢地承認了“發(fā)槍失誤”,因此也成就了一場偉大的比賽。
倫敦奧運會上,留下了太多的精彩,也留下了太多的遺憾。金牌銀牌的巨大差別已經(jīng)是不爭的事實。從中國女舉的“周俊事件”,到吳景彪因亞軍而“公開道歉事件”;從杭州要為奧運會冠軍樹雕像,到那些被遺忘的亞軍、季軍們……“金牌至上”觀念,已成為比賽背后各種利益的慣性而不可阻擋。然而,金牌之上,還有更重要、更可貴的東西……
相關(guān)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