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式閱讀”和“分析型寫作”
2008年,中國學生江周進入了一所美國知名的文理學院。在一節(jié)名為《近代文明的挑戰(zhàn)》的課上,教授讓大家分析馬克思的邏輯自洽性。
江周想起他所經(jīng)歷過的美國高考題——SAT學術能力評估測試。這份由“批判性閱讀”和“分析型寫作”構成的英文試卷,正是美國高中生在申請大學前所必須完成的一項標準化考試。其常見的題型是:在閱讀材料之后,考生會被要求分析:“這兩句話的邏輯關系是什么?這一段如何和結尾聯(lián)系?作者的分析是否自洽?”
而在寫作中,挑戰(zhàn)更加巨大。例如一道作文題引用哲學家詹姆斯·特威切爾關于物質主義的論述:“這是每一個人都樂于憎恨的東西,但讓我們面對現(xiàn)實:當人們批評現(xiàn)社會的物欲橫流,自己卻在生產(chǎn)和消費更多的廢物?!庇懻摰膬热菔牵含F(xiàn)代社會是否應該因為物質主義被批評?
在SAT的官方指南中,“批判式閱讀”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具備閱讀和分析任何一個領域的學術資料的能力”;而“分析型寫作”則是為了“測試學生用精確語言、有邏輯地表達的能力”。
“用理性思維來思考文科,這是美國本科教育的精髓?!苯苷f。
SAT指南的編寫方為“大學聯(lián)合會”(collegeboard),同時也是SAT的出題機構。作為一個民間的非營利性全國大學聯(lián)盟,它組織由大學教授和經(jīng)驗豐富的高中老師組成委員會長期進行試題研究,持續(xù)出題構成題庫。如今已經(jīng)完全地實現(xiàn)了出題和閱卷的標準化和專業(yè)化。
“我承認我是一個無可救藥的完美主義者,我將此當做一切奮斗的動力……我時常對著數(shù)學試卷哭泣,他們卻把我的完美主義叫做情緒障礙癥?!边@個片段摘自一份“美國高考”作文答卷,文章回答的問題是:是否凡事都有一個例外?
這份書寫得歪歪斜斜的答卷被列為滿分樣例印在官方指南上,文后的分析認為作者連貫自洽地闡釋了自己的觀點,至于觀點是什么,“判卷人應該不加任何評判,充分尊重測試者的取向”。
“最不重要”的高考成績
江周帶著引以為豪的“美國高考”成績進入大學,卻發(fā)現(xiàn)一個驚人的事實:身邊的不少美國同學,不但考得不如自己,很多人甚至“壓根沒花時間準備高考”。
土生土長的美國女孩海莉只花了一個月準備“高考”,這一個月中,她每天還要花上半天和朋友看電影、逛街、打球,即便這樣,她還是覺得自己“算是準備得太認真了”。而她在選校上花的時間,卻前前后后超過兩個月:她和父母一起飛到自己心儀的各個學校,和專業(yè)的教授交談,因為“選學校和專業(yè)比考試更重要”。
美籍華裔學生蒂凡妮·陳在“高考”中考得并不理想——她在高中里把最多的時間貢獻給了一所臨終醫(yī)院的志愿服務。在她看來,美國大學錄取學生時看重的東西有很多:高中課業(yè)成績、課外活動、志愿服務、競賽和專長……“而其中最不重要的一項,可能就是高考成績了?!?/p>
和蒂凡妮的感受一致,在“高考成績”這一標準化的指標之外,許多大學更看重個性化的東西。例如大多美國大學會要求申請者撰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最大的興趣和關注。在錄取中,這是權重更大的“作文題”。
中國高中生王楚翹花幾天寫完了這篇她最看重的“高考作文”,講述了她在游歷中國各地時發(fā)現(xiàn)的社區(qū)人文與自然環(huán)境保護問題。她不僅直言不諱地指出批評,并表達了深深的擔憂。
文章寄出幾天后,她就得到了弗吉尼亞州立大學教授的親筆回信:“這是我今年讀到的最好的文章,愿能在錄取你后當面交流?!?/p>
和美國的體制相似,大多數(shù)實行統(tǒng)一考試的國家和地區(qū)都沒有把分數(shù)當做唯一的錄取因素:法國在成績之外設置了高中課業(yè)成績、課外活動等諸多的考量因素;香港則把這些因素加權折算進了高考的分數(shù)等級之中。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