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生意
阜城縣不久前候補進了國家級貧困縣的行列,縣里沒有資源,工業(yè)也就只有依靠出口退稅的加工廠,全縣的收入主要依靠務農和打工。前宋村看起來要比周圍的后宋村、劉胡村富裕,村里很少見簡陋的矮土墻院落,大部分都是高墻、大門圍起來的四方院落。其他村子因為外出打工,白天村里見不到什么人,前宋村要熱鬧一些,除了村民還有大量外村來上班的臨時工。
前宋村的村民一直過得比周圍村子好。“生產隊的時候干一天只有8分錢,但我們是大寨隊,分的糧食要多一些?!贝迕窀嬖V本刊記者。除了種地,前宋村的生產隊搞了好幾種副業(yè)來增加社員的收入,煉膠就是其中之一?!坝幸粋€叫范文斌(音)的村民特別聰明,學什么會什么。他在外村學做膠,隊長就讓他回到村里做。”村民說。同現在打成粗鹽狀顆粒裝在特別說明的工業(yè)明膠袋子中不同,當時生產隊熬好的成品膠都是曬成半米長的膠片后裝在麻袋里,他們不直接賣給周圍有需要的工廠,而是全部賣給縣里的五金公司,由五金公司再銷售出去。
包產到戶后,村民除了分到了自己的承包地,也把熬膠的副業(yè)繼承下來。村民們說,生產隊時期夫妻兩口勞作一年的收入只有100塊錢,剛剛包產到戶的時候,一個家庭是沒有錢熬膠的,最早干起作坊的人都是5家或者6家湊錢做一口鍋,買工具和原料?!澳菚r候的鍋也不是現在這樣的,就是用水泥砌一個灶,里面放一口炒菜的鍋,每一年也就能出一兩噸膠?!?/p>
“熬膠就是熬人?!贝迕駛冋f。熬膠是一個非常辛苦的活兒,為了提高產量、多掙錢,熬膠的作坊都是晝夜不停地作業(yè),要把從廣州、溫州以集裝箱拉來的皮子泡在池子里一天時間,清洗,然后裝鍋,再燒上一天,成為黏稠的膠狀物后倒進鐵槽子里拉成膠片。“拉膠一般都是從半夜開始,一直到早上,要把一鍋出的兩噸膠拉完,因為早上晾膠的工人就來上班了。”宋大娘告訴本刊記者。雖然每個作坊都雇了十幾個工人,但是所有作坊主全家都要一起勞動。“人工這么貴,能自己做的一定是自己做。工人只做自己的活兒,我們要修補機器,把地上的碎膠揀起來。”宋大娘說。所以,每家作坊都在自己的鍋附近蓋了房子,日夜守在那里。
熬膠讓當地的空氣和水散發(fā)著惡臭
前宋村的熬膠產業(yè)就是靠這種農民攢家底的辦法發(fā)展起來的,由幾家合作到自立門戶,從灶臺式的小鐵鍋到直徑有2米多、一層樓高的大鐵罐,一部分上世紀80年代十幾、二十歲開始做生意的村民已經把作坊傳給了下一代做主力?!斑@個大鐵罐一個要1萬多塊錢,木牌子一個6塊錢,這個規(guī)模不是一次投資建起來的,每年賺點錢就投進去一些,有時候牌子或者機器壞了要更新,或者為了多出膠再添些牌子?!彼未竽镎f。最開始是在田間地頭的空地上生產,后來規(guī)模大了,村民要么選擇村集體留下的空地,要么在自己家種玉米的責任田里,因為熬膠是一個季節(jié)性的行業(yè),他們利用春耕前和秋收后的空地生產。宋大娘家除了建房子,還專門做了兩個晾明膠的大曬臺,經營得像模像樣。
包產到戶后,村民的積極性很高,最高峰時期村里有上百家的作坊,后來減少到40家,逐漸穩(wěn)定在這個數目。最近幾年市場行情不好,每噸膠從七八千塊錢跌到了4000塊錢,人工費卻漲到了一天100多元,除去成本,許多作坊都是不賺錢甚至賠錢在生產。所以,今年過完正月,只有20家作坊開工生產。
已經存在20多年的熬膠作坊群是一個根本無法忽視的存在,特別是它對空氣和水的污染很嚴重。相鄰的后宋村村民告訴本刊記者,如果是陰天時候,他們村里也是臭氣彌漫;而住在前宋村西頭靠近小河的村民家,夏天根本就不能開窗戶。在網上查到的阜城縣政府新聞里,熬膠作坊已經被取締了好幾次。2004年進行了4次大規(guī)模的聯(lián)合執(zhí)法行動,對明膠業(yè)進行了徹底整治;2009年由常務副縣長劉田廣主持了專門整治明膠業(yè)的會議,要堅決杜絕以罰代管的現象,對無照明膠企業(yè),任何部門不得隨意批準開工生產,對于私自罰款而默許非法企業(yè)生產的將由縣監(jiān)察局介入調查。剛剛過去的3月份,縣環(huán)保局就搞了一次整治非法明膠的“環(huán)保風暴”。
“原來政府也來推過作坊,把煙囪推倒或者把池子扒個口,沒有幾天我們又豎起來了?!鼻八未宓拇迕癫徽J為自己是非法作坊,“我們每年生產兩季都要給上面交錢,剛開始是1000多塊錢,每次整治后都要漲點,現在每個季度是7000塊,一年1.4萬元。今年春天剛剛收了6000塊錢。”村民告訴本刊記者,縣里建污水處理廠,他們每家出了3萬塊錢。幾年前,村里還每家收過150元錢說是統(tǒng)一辦一個營業(yè)執(zhí)照,雖然執(zhí)照都不在村民的手里,可是他們稱呼自己的村為前宋明膠工業(yè)園,把這個名稱印在裝明膠的白袋子上,還寫在了網上銷售明膠的廣告里。也因為這個原因,村民們對這一次的徹底整治又心疼又困惑,多年的家底沒有了,交了多年不知道確切名目的費用,最后還是“無證無照小作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