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鏈接
擇校亂收費:教育部屢敗屢戰(zhàn)
一、2012年2月23日,教育部連同國家發(fā)改委、審計署重拳出擊,公布了《治理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亂收費的八條措施》,以選拔生源為目的的“占坑班”和以跨區(qū)域為名收取的“擇校費”再度成為重中之重的治理任務。
值得關注的是,8條措施有2個明確的量化要求,即小學入學和小升初非正??鐓^(qū)域招生比例不能超過10%,優(yōu)質高中分配到區(qū)域內各初中的招生名額不低于30%。
二、2011年4月,教育部又聯(lián)合七部門發(fā)文,嚴禁捐資助學與錄取學生掛鉤,嚴禁向學生收取與入學掛鉤的任何費用,嚴禁舉辦與招生入學掛鉤的“占坑班”。并把其作為2011年治理教育亂收費工作的主要任務。
三、2010年11月,針對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亂收費問題,教育部又下發(fā)治理指導意見,開出了十條“禁令”,“規(guī)范招生入學秩序”被列為第一條……禁止學校以任何名義和方式收取擇校費,堅決切斷收取擇校生與獲得利益的聯(lián)系。
四、2000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國中小學收費專項治理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要求“鞏固和擴大治理‘擇校生’問題和亂收費問題的成果”。
五、1997年國家教委印發(fā)《治理中小學亂收費工作的意見》提出:“進一步抓好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畵裥I卫砉ぷ?,要在 1997、1998兩年內解決‘擇校生’問題,實現(xiàn)就近入學目標。”
?。戏街苣嵙暽荞T燦整理)
“小升初”培訓業(yè)務已經成為一些教育類民營上市公司的主營收入。
據(jù)21世紀教育學院3月發(fā)布的《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fā)展報告(2012)》披露,2010年整個中國教育培訓市場總值約為7600億元,預計到2012年底這一數(shù)字將升至96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12%),相當于2008年全國實現(xiàn)土地出讓總收入的數(shù)額。
“小升初”培訓業(yè)務在其中所占比例不菲。
以學而思為例,其2010年在紐約交易所上市,1月份公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僅“小升初”培訓之一的智康1對1中心的營收即占總營收的21%(上年同期13%),約合854.7萬美元,對業(yè)績貢獻最大。
目前,學而思、新東方、安博教育等十余家與教育領域相關的中國企業(yè)都已在美上市,絕大部分涉及課外培訓服務,其中的“小升初”業(yè)務更是企業(yè)未來發(fā)展的重心之一。
“2013、2014年是北京‘小升初’的入學高峰,這將衍生出更多的‘錢途’?!鼻迦A園教育集團副校長聞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共建生”、“條子生”與“交費生”
這個黑色市場的規(guī)模無法統(tǒng)計。
半年前,由于要為上六年級的兒子準備“小升初”,楊毅很快就成長為一個小升初BBS的版主。
作為外企工作人員,楊毅其實還有一項特殊的殺手锏——共建生。
共建生是指國家機關、大型企事業(yè)單位和重點學校通過“合作共建”,滿足本部門職工子女享受“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是北京首創(chuàng)的“小升初”政策。
“朝陽區(qū)有外企工作證的家長,他的孩子就是共建生,可以在2月29日前報名考試,交1000塊錢的押金,然后在區(qū)內的25個重點學校中選擇目標校進行考試,競爭對手都是共建生,比外面的海選競爭壓力小很多?!睏钜愀嬖V記者。
在重點中學和機關大型企業(yè)扎堆的東城、西城、海淀三區(qū),共建生比比皆是。
根據(jù)171中學內部人士透露,學?,F(xiàn)共有七十多個共建單位,而幾乎每個重點學校都有這么多的共建單位?!斑@其中2/3是類似于東城區(qū)地稅局、派出所等平級單位,相互之間有往來,但不會有贊助費;另1/3是如中石化等企業(yè),共建的方式就是給錢?!?/p>
2009年1月教師施行績效工資后,由財政負擔老師工資,171中學的共建單位給的贊助費不能走學校賬務,共建方式便改為逢年過節(jié)給老師送禮。
“給錢的事還是有的,一些企業(yè)中的職工通過大機構綠色通道以單位助學的形式交3萬元的捐資助學款,讓子女入學?!睏顤|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很多名校已經獲得了很高的財政投入,其實很難用錢財、實物滿足,讓一些人通過共建交錢的方式擇校,是“給對方面子”。
“教育部在此次出臺《八條措施》之前,曾考慮把共建生列入禁止名單,但是發(fā)改委、財政部強烈反對,說我們從來沒有承認過共建,寫上去不就是承認了嗎?”
“條子生”則是“以權擇?!弊畹湫偷拇?,用楊毅的話說就是“拼爹的關鍵時刻”。
盡管校長在洶涌而來的“條子”面前,開設“條子辦”,不得不裝失蹤等事早已被媒體曝光,但每到春節(jié)前后,來自工商、稅務、紀檢等要害部門高層的條子仍然絡繹不絕。聞風聽到的一個故事是,在兩位要害部門局長遞過條子的兩位學生面前,只有一個名額,最后的解決辦法就是兩個“條子生”之間加賽一輪,誰的成績好,名額就是誰的。
根據(jù)21世紀教育研究院對部分中學校長和老師的調查,重點學校的“條子生”一般占當年招生人數(shù)的8%-10%。
“交費生”——個人通過交擇校費或者捐資助學款的方式擇校,是“小升初”最神秘的入學途徑。
當考生家長動用一切關系最終獲得“以錢擇?!钡臋C會后,會獲得一個目標校所在區(qū)教委的教育基金賬戶,向其中打入教育部允許的捐資助學款上限3萬元后,會得到一張綠聯(lián)的“捐資助學款”收據(jù),區(qū)教委再按照60%-70%返還至各個學校。而為了獲得這個機會要給出的人情費、中介費、學校經辦方好處費等有的高達幾十萬。
“就看你關系硬不硬了,如果一下子就找到了關鍵人物,那5萬塊錢可能就能搞定,如果沒有人情基礎,花幾十萬也不一定能辦成?!睂W而思工作人員說。
這筆巨額資金流向各個方向,黑色市場的規(guī)模無法統(tǒng)計。作為“交費生”入學的生源其身份被隱藏在“條子生”、“共建生”、“推優(yōu)生”等名目下,21世紀教育研究院課題組在為期6個月的調查中始終未能統(tǒng)計出“交費生”的具體錄取比例。
“每個學校的賬本恐怕已經成了絕密?!睏顤|平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