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對“異地高考”改革而言,最難把握的就是門檻設多高,口子開多大。一方面門檻高對務工人員子女不公平,另一方面,門檻太低意味著本就擁擠不堪的大城市將迎來更多外來務工人員,住房、教育資源將更為稀缺。
大城市外來務工人員眾多,異地高考改革如何漸進?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李曉明教授認為,可以在大城市首先開放高職教育,逐步降低由職業(yè)教育向高等教育過渡的門檻,使更多“農(nóng)民工二代”獲得在城市發(fā)展的一技之長。
“在這場教育資源并非增量的改革中,蛋糕合理切分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睂<姨岢?,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訴求值得關注,但教育現(xiàn)在都是屬地化管理,涉及經(jīng)費等大量問題。一定要處理好各方利益,盡量減少震蕩和負面影響。
維護教育公平,找尋平衡點
江蘇省啟東中學校長王生說,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積極推動農(nóng)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教育”一詞前面取消了“義務”二字,意味著今后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乃至高等教育階段的大門,都要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敞開,異地高考是大勢所趨,但要謹慎前行。
“異地高考”大門打開后,如何防范權力尋租、打“擦邊球”,是方案設計的一個關鍵點。前幾年就有這樣的消息,有人利用權力幫助利益相關人移民到錄取率較高的省份,或把戶口遷移到親戚朋友處,出現(xiàn)了鉆空子行為。
車行全認為,要在“雙刃劍”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改革推進是關鍵。同一年高考報名和錄取,有的省份實行,有的省份不實行,也會造成不公平。
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沈健表示,方案出臺要協(xié)調(diào)發(fā)改、公安、人社等多個部門,需要共同商討認定會簽,盡管目前在江蘇的外省籍考生沒有趕上報名,但待年底前方案出臺后,將組織符合條件考生補報。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建議,對進城務工人員的資格認定應當和隨遷子女年限基本接軌,社會保險不應獨立作為資格認定必要條件。對于一般省份,隨遷子女至高中畢業(yè)應在當?shù)剡B續(xù)就讀3年以上,而對于京滬等務工人員較集中地區(qū),可考慮增加到4年。
防止高考移民,要疏堵結合。王生說,應注意到異地高考仍是“有條件準入”“不完全放開”,盡快出臺認定高考移民的標準,有針對地防范高考移民、投機鉆營的情況。(“新華視點”記者劉景洋 張展鵬 潘祺)
相關新聞
更多>>